时间:2025-05-25 11:34:29 作者:花200多元住县城高品质酒店成出游新选择 浏览量:65387
慢节奏、休闲式、沉浸式县域游受青睐
花200多元住县城高品质酒店成出游新选择
阅读提示
随着县域旅游兴起,一些低线城市的高星酒店受到游客青睐。这些酒店既给人以放松的环境,也能提供具备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服务,提升游客旅行体验。
“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想到县城豪华酒店给了我太多惊喜!”谈起自己花200多元入住云南省马关县一家高档酒店的经历,游客曾瞩难掩兴奋。
近年来,随着县域旅游兴起,一些低线城市的高星酒店受到游客青睐。酒店之家驿镜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四星级以上酒店及高档民宿的预订指数同比增长150.85%,云南省玉溪市、山西省忻州市、海南省万宁市等地的高档酒店及民宿预订指数同比增幅均超过80%。
低线城市高星酒店的入住体验如何?这一现象对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有何启示?《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花200多元入住县城高档酒店
“大堂很有设计感,硬件也不输一线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标准。”曾瞩告诉记者,其入住的这家县城酒店设有水疗房、健身房、室内游泳池,浴室全部铺设大理石,整体风格较为精致,室内设施用品也很完善。
记者在某旅行平台查询曾瞩入住的这一酒店品牌,发现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假期,该品牌酒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单日最低预订价格多在800元以上,而同期在云南省马关县等低线城市的价格低至200多元,且部分房型显示已售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低线城市不仅拥有日益完善的高星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及自然风光也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旅游项目。
不久前,带家人回湖北省嘉鱼县探亲的张梦莎,发现家乡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一家人不仅住进了按五星级标准打造的酒店,还到当地的三湖连江、嘉鱼不夜城、蜜泉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参观。“酒店有436个房间,46平方米的豪华大床房收费仅300多元,内部还设有花园、温泉、洋房等,无论服务还是美食都让体验感拉满。”
记者梳理多家旅行平台近期发布的报告发现,低线城市高星酒店的旅游热度在今年创下新高,超过当地部分经济型酒店的预订热度。美团旅行发布的《2025“五一”假期吃喝玩乐消费洞察》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县城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根据同程旅行公布的数据,今年4月以来,高星级酒店预订热度远超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其中四星级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34%,相比三星级酒店增速高出近10%。
游客追求“质高价廉”的住宿环境
“小县城,给了我住五星级酒店的勇气。”张梦莎称,自己和家人之前出去玩时,会觉得一晚住宿动辄几百上千元不划算,“老家小县城的五星级标准酒店,一晚300多元的费用性价比很高。”
“事实上,旅游消费正在分层。”谈及低线城市高星酒店备受青睐的原因,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认为,游客对酒店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高,整体需求呈现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南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虹在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表示,上述现象反映了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质高价廉”的追求,“低线城市的高星酒店既能给人以放松的环境,也能提供具备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服务,价格也相对划算,恰巧能满足人们的心理”。
“逆向旅游热”是推动低线城市高星酒店发展的另一因素。在曾瞩看来,其选择入住县城高档酒店主要是为了放松和休闲。“晚上去外面走走,马路上车不多,吃饭消费都挺便宜的,整体感觉很舒服、闲适平和,有机会还会再来。”
“低线城市高星酒店受欢迎,主要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汪振军分析认为,一方面,县域酒店为避免高端资源闲置造成亏损,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吸引广大游客;另一方面,当前旅游已由快节奏、“特种兵”、打卡式旅游向慢节奏、休闲式、沉浸式旅游转变,人们更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享受高品质生活,而高品质酒店恰恰满足了这些游客的需求。
“此外,高星酒店拥有品牌背书,游客对于这类品牌已有预期,了解其品牌服务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打消游客对住宿品质的担忧。”徐虹说。
节能降耗与保障服务品质
当前,伴随县域旅游热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文旅相关高端产业进入低线城市。《2025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一、二线城市酒店市场逐渐饱和,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成为各大酒店集团的重点布局领域。
杨宏浩指出,高星酒店在关注低线城市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主动应对风险与挑战,比如防止标准失控并注意做好品质管控。
对此,徐虹分析,在县域经济下,酒店在旅游旺季之外较难有持续稳定客流,低成本条件下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管理也面临一定困境,“应当通过多方联动,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保障服务品质。”
未来,如何实现长期盈利和差异化定位,是县域旅游及高星酒店均要面对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徐虹建议,低线城市应充分挖掘当地生活特色与民俗文化,打造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和新鲜感,在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同时,营造与游客原有生活体验不一样的旅游环境,避免同质化,避免盲目模仿一线城市的旅游产品或特色。
本报记者 陈丹丹《工人日报》(2025年05月25日 02版)